回首頁|
斗六文旦
沿革
認識文旦
如何區分文旦、紅柚與大白柚?
賞文旦花,聞柚香
文旦名字的由來
本會簡介
農會沿革
農會組織圖
農會組織成員
會務部
保險部
農民健康保險
全民健康保險
老年農民福利津貼
家畜保險
代辦產險區
信用部
活期(儲)存款
定期(儲)存款
支票存款
託收票據
一般性貸款
政策性專案貸款
金融看板
理財試算網
牌告利率
營業據點
本會
石榴辦事處
鎮南辦事處
光興辦事處
成功辦事處
虎溪辦事處
認識斗六
『斗六』名稱之起源與演變
斗六發展史
斗六各發展時期名稱及行政位階沿革表
斗六的地理位置
總結
地方采風
太平老街
涵碧樓
湖山岩
吳秀才邸
梅林遺址
農產品交易網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網路ATM
網路銀行
農地銀行
農業易遊網
農業推廣充電站
天氣小幫手
雲林縣警察局斗六分局106年春安工作區
 
字級大小:
字級小
字級中
字級大
 FACEBOOK  |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回首頁> 認識斗六 > 斗六發展史 >
 
斗六發展史
 
更新日期:2013/4/29
 

1、先住民時期

斗六之先住民為平埔藩洪雅族部落,其中有一社位於柴裡(即現斗六市三光里);這些先住民分散在山中的曠野,以一種小規模,非固定性的集村形式,過著原始的生活;生產活動除了漁撈和狩獵之外,農業採輪耕休田制。

 

2、漢人進入

而後漢人由澎湖大量移入台灣西岸鄰近地區,但是否有進入斗六則無文獻可考。至明代嘉靖以後,因沿海盜賊猖獗,台灣遂成為商販、漁民、海盜及逃避重稅之閩粵流民所聚之處。

至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佔據臺灣,反而促進台灣內部的開發;然而因其兵力不及,致使在雲林縣的開發仍屬有限。

 

3、明鄭時期

斗六真正的開發,是在荷蘭人被逐後,鄭成功領台,雲林縣的地方建設才由將領林杞率部隊進行,首先就是開拓斗六門,並召集佃農共同開墾,實施兵農合一屯田制。但在地方行政上,斗六仍維持封建式村落組織。

 

4、清治時期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灣正式歸隸大清帝國版圖,光緒十二年(1886年)台灣巡府劉銘傳建議增設雲林縣,十三年縣治先設於林杞埔(現南投縣竹山鎮),光緒十九年移治斗六(由陳世烈駐守斗六籌備建城),設斗六堡,至此斗六正式成為歷史上雲林的代表。

  

5、日據時期

光緒二十一年中日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予日本,1902年日人廢雲林縣,斗六先後隸屬於嘉義廳斗六支廳及台南州斗六郡。日人據台後以絕對專制的政治統治,並將台灣視為糧食和原料的供應地。由於日本缺乏蔗糖產地,遂於本省特意經營糖業,在雲林縣亦先收購斗六溝埧林本源糖廠,並再陸續在虎尾、北港等地設廠,日本人為有效榨取資源,更是積極從事基本建設工作。在日據時期就斗六而言,除了因農業資源豐富成為主要的榨取地區外,相對的在郵政、電信、公路、鐵路等方面也有建設,如光緒二十一年(1898年),日人為強化其軍事控制,修築南北縱貫道路,並經過雲林縣林內、斗六、斗南通往嘉義,光緒二十五年(1902年)開始興建新竹以南鐵路,光緒二十六年(1903年)則於斗六設置電話交換分局。

 

6、國民政府時期

               民國34年台灣光復,39年本省行政區域重新劃分,成立雲林縣,設治於斗六,由於戰爭破壞,經濟 蕭條,政府主要政策以穩定經濟局勢為前提。至民國40年政府又訂定「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之生產方針。斗六市位於台灣農業最盛之嘉南平原北部,故光復初期一直以農業發展為主,但民國70年以後工業發展已有成果,農業成長則漸趨沒落,且斗六為雲林縣治所在,目前斗六市已逐漸顯示出工商業之經濟地位,成為雲林地方生活圈之發展中心。



    更新日期:2021/2/24 下午 08:18:29
    線上人數:30
    今日人數:63
    累積人數:87505
    本網站為財團法人全國農漁業及金融資訊中心版權所有‧最佳瀏覽狀態為 IE6.0 以上‧1024X768以上解析度最佳
    地址:雲林縣斗六市民生路273號 ‧ 電話:05-5322041‧ Fax:05-5320664